新華社香港9月19日電題:兩地專家學者為香港在粵港澳大灣區中的科創發展定位支招
新華社記者李濱彬 丁梓懿
內地和香港專家、金融界人士日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香港需發揮高端科研優勢,打通科研和生產要素;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和“一帶一路”機遇,為其建設提供科技優勢、生產性專業服務和先進的基建管理經驗。
受訪人士是在日前由香港中國學術研究院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承辦的“香港發展:新動力、新前景研討會”上作上述表述的。內地與香港的專家學者、政府官員、企業和媒體代表200餘人參加了研討會。
香港科研能力如何與粵港澳大灣區產業結合,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一大破題思路。中山大學產業與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梁琦表示,香港的幾家頂尖大學中聚集了一批全球高端的科研人員。目前世界處在科技變革的新時代,粵港澳大灣區最需要香港強大的科研以及最自由經濟體的優勢,發揮科學家、企業家、金融家三位一體的功能,深化粵港澳合作,打造港深莞廣佛世界產業創新鏈。
在回答新華社記者關於如何將香港的科研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的提問時,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規劃與設計係講座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葉嘉安表示,今天全球的生產模式發生改變,進入知識經濟時代,但目前很關鍵的問題是,香港有科研但無生產,科研和生產轉化力度比較薄弱。此外,珠三角廠商、專家來香港不太方便,都要辦簽注、過關,花費過多時間。這些問題影響了香港科研對珠三角產業的轉化。
對此,葉嘉安建議,未來香港需要進一步加大科研投入力度,目前香港的科研開支約佔GDP的0.73%,相比之下,深圳這一數據已經達到了4.05%,無論是香港政府撥給大學的資源,還是企業對科研的投入,都有繼續的提升空間;二是如今“前店後廠”的模式不再奏效,可轉成“前臺後室”模式,香港把內地當前臺,在那裏開拓市場;香港作為後室,企業在此從事生產性服務業和成立科研中心。
與此同時,今天珠三角地區生產和人力成本也在上升,也面臨當初香港產業轉移的問題,內地和香港需根據新趨勢相互借鑒,設計新思路。
香港是全球服務業主導程度最高的經濟體,服務業佔GDP比重高達90%以上,是國際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除了香港科研與內地產業優勢互補,業界也建議,利用香港專業化服務的優勢,共拓發展空間。
招商局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宏表示,香港中小企業居多,更多專注於單一領域或產業鏈中的單一環節,與內地企業在“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可取長補短,完善產業價值鏈。還可直接將香港優勢產業的市場範圍輻射到“一帶一路”沿線地區,促進市場的多元化發展,有效延伸產業鏈。
香港的治理能力和項目管理能力處於全球領先水準,香港的航空貨運和地鐵公共基礎設施有著極高的管理水準。香港貿易發展局研究總監關家明指出,香港可利用其先進的基建管理經驗為粵港澳大灣區和“一帶一路”項目提供專業化服務。他表示,香港聚集了一大批專業服務和國際人才,同時香港的經濟和司法體系有別於內地,是跨國企業進入亞洲及內地市場的理想平臺。(完)
看中國|2022-05-17
看中國|2022-05-17
5月10日,记者从中国石化西南石油局获悉,中国石化西南石油局今年已生产天然气30.1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9.6%。今年以来,西南石油局锚定年度目标,深入开展“攻坚一百亿,献礼二十大”主题行动,贯彻“少井高产”理念,加强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全力...
看中國|2022-05-17
5月10日-11日,“东坡醉月地千载诗书城一一东坡区五年文旅发展成就媒体巡礼”活动在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举行,来自中央和省级的20余家主流媒体记者走进东坡区,透过探访典型文旅点位,实地感受东坡文旅的五年蝶变。继前一日走访了三苏祠博物馆、维亚康...
看中國|2022-05-17
5月11日,由成都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邛崃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蓉欧产业对话”中国(成都)—欧洲城市市长酒业论坛在成都举行。成都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苟正礼,邛崃市委书记刘刚,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德彰出席论坛。欧盟驻华使团农业与卫生...
看中國|2022-05-17
经过2年多的建设,西南地区唯一、全国第四个(继大连、广州、宁波之后)保税车城——正业佶祥中欧平行进口车供应链基地(以下简称“中欧车城”)已建设完毕,正在开展招商工作,预计7月正式投运,未来可实现年营业收入30亿元。“目前已经有5家车商与我们...
看中國|2022-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