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專遞)澳科學家應用納米技術摧毀頑固細菌生物膜
新華社悉尼1月5日電(萬思琦)不少老病號遇到過尷尬的局面:慢性炎症久拖不決,抗菌藥幾乎失效。澳大利亞科學家最新的發現,可能為人類應對由細菌生物膜引起的慢性炎症提供解決辦法。
在自然條件下,細菌以浮游和生物膜兩種生長狀態存在。為抵抗環境中的各種不利因素,如抗生素的殺菌、過酸或過鹼的環境、被宿主免疫細胞吞噬等,單一或多種細菌會聚集成團塊,形成與單個遊走態細胞對應的生物膜。細菌生物膜會引起尿道炎、前列腺炎、腎結石、中耳炎、齲齒、牙周炎、口臭等多種疾病,它們往往會反復發作,極難徹底治愈。
在細菌生物膜中,細菌本身只佔不到1/3的體積,餘下的空間則由細菌分泌的“胞外基質”的粘性物質佔據。正是這些粘性物質將成千上萬個細菌連接在一起,成為有著嚴密的“社會組織”的群體。細菌生物膜細菌對於抗菌藥物具有天然的抵抗能力,它的耐藥機制與單個細菌迥然不同。不攜帶耐藥基因的敏感菌形成生物膜後,對抗菌藥物的敏感性會降低,導致抗菌藥失效。當人體感染部位的細菌或生物材料污染的細菌一旦形成生物膜,即使使用正常劑量成百倍甚至上千倍的藥物也不易治愈。
應對生物膜細菌的耐藥性,主要有兩條思路:一是研發新的抗生素;二是打碎生物膜,將細菌分割開來。此次,新南威爾士大學的科學家就是用納米微粒打碎了頑固的細菌生物膜。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官網近日報告說,科學家選擇了“綠膿桿菌”作為實驗對象。這種細菌廣泛存在於自然界,是一種致病力相對較低但抗藥性強的桿菌。傷口感染這種細菌後,會滲出綠色膿汁。
科學家首先將氧化鐵納米微粒包裹一層特殊的聚合物,以保證這些微粒保持分散狀態,不會聚成一團;然後將這些微粒注入由綠膿桿菌形成的生物膜,接著外加磁場,使納米微粒升溫5攝氏度和更高,結果發現,曾經頑固的細菌生物膜土崩瓦解。
參與此次研究的新南威爾士大學化學工程學院科學家西裏爾•博耶說,一旦細菌生物膜解體,細菌就變得容易對付。新方法有望應用在醫學臨床和工業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此次研究成果已刊登在英國權威科學雜誌《自然》下屬的開放期刊《科學報告》上。(完)
看中國|2022-08-20
在高温连续“烤”验下,成都电力供应形势愈加严峻。为确保电网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持续用电需求,成都科技企业、科技园区、科技系统快速行动起来,多措并举节约用电、有序用电。一批新技术、新产品也在为推动节能降耗提供科技支撑。科技企业:顶...
看中國|2022-08-20
8月15日,由青白江区人民政府主办的“聚合产业新动力,赋能智造新时代”成都市青白江区走进杭州·先进制造业企业家沙龙在杭州成功举办。位于青白江区的巨石集团、天马集团、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参加了活动,聚焦全球供应链重塑和制造业赋能,抢...
看中國|2022-08-20
为贯彻落实成都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根据“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实施计划,结合成都市经济社会发展科技需求,成都市科学技术局日前启动2023年成都市第一批科技项目申报工作,并发布《2023年成都市第一批科技项目申报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根据...
看中國|2022-08-20
看中國|2022-08-20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既做足文明的“面子”,也做好文明的“里子”,简阳市努力在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中取得新优势、实现新跃升,为成都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作出更大贡献。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增进民生福祉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新硬化...
看中國|2022-08-20